霍春阳

  


   


--------霍春阳绘画思想述略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“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(《论语·雍也篇第六》)。孔子说,对于学问和事业,“懂得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,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---题记


 


第一章       气度与画


远远地,他向我走来,虽未曾谋面,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。霍春阳身着一件红色体恤衫,一头浓发又粗又硬。他大步流星,浓发为之掀动。我惊诧于他的步幅之大,步频之疾速。我向来走路极快,此时却撵他不及,强健的体魄令人惊讶。在天津美院一栋旧式教学楼里,他打开一扇门,采访安排在办公室兼画室里,堆满了书籍、画具及各种用品,更像是一间包罗万象的储藏室,在狭小的一块空间里,只能容得下小凳,俩人对面挤坐了。灯光下,他目光烔烔,谈得兴起时妙语联珠,可惜我心笨手拙,速记一直没练好,而又养成了采访不用录音机的习惯,此时急矣!多有疏漏,只能取其片断,不免以偏概全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霍春阳画语录:轻柔、舒缓的南方音乐或高僧说法录音带,伴着西湖龙井的淡淡茶香,我覃思冥会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,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。清茗雅室、民乐悠悠,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文化情结弥漫于心间,神情里时常出现一种具有传统意味的圆通和朗润,用心感受中国画的“神韵”之美。国画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、生命的经纬、情感的溪流,其中的玄妙非达到一定的境界而不能领悟。


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标准。所谓“境”是指人的精神所达到的万物归一的无人之境,是圆通的、天人合一的、中庸中正的。纵观历史,中华民族屡受外虏欺凌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文化精神,反而将外来文化吸收、改造和消化掉,得益于中华民族的大境界———定力极强的中庸思想。国家是这样,个人同样需要保持鲜明的精神气度,以中和平淡的心态从事艺术创作。无情才是大境界。给太阳、地球送礼,它们不会感谢你,因为太阳、地球具有无爱憎的博大情怀,是为永恒的至高境界。至高臻美的艺术形式无须激荡情绪,而是一种不动容的沉静,净化心灵,无求无期。


做人上我追求朴实无华。朴实也是一种天赋。要懂得珍惜,保持本色,不要有意改变什么,也即老子所说的“抱瓮”,浑然天成。我的画室取名“抱瓮斋”,也即以朴实自勉。做人要朴实无华,作画也要朴实无华,以朴实来通贯自己的学养、气度,而达到中和冲淡、宠辱无惊的境界。中国文化须下慢功夫、笨功夫,不能爆炒,快餐文化必定昙花一现。没有相应的人生体验,生活积累,精神历炼,中国画的味道出不来。它一定要象慢火炖鱼一样,把味道吃进去,浸到里面,才可能是佳肴美味。朴实无华,慢火炖鱼是一种很高的境界,因为社会太浮躁了!诱惑太多了!没有超常的定力,难有超常的作为。


绘画上,我追求静寂、沉凝、简淡冲和之美,崇尚“落花无言人淡如菊”的“静”境、“净”境。要把自己的思考纳入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中,把所有的体验熔铸在笔墨中,净化心灵,物我两忘,驱从线条自然无谓地滑向不动容的沉静。中国画境界之高低,就看线条中包容多大的量,什么水平的量,这是一个根本。


 


第二章       勤奋与画


笔者小时候听年长者说画,举凡齐白石画的花茎,笔线如行云流水,上拄天下拄地。我读霍春阳的作品,便唤起了这一记忆。他笔下的荷茎悠然畅舒,贯通画面,一笔下去,可见浓淡干湿,其潇洒随意、似信手拈来。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为有这今日的一笔,需要付出过多大的艰辛啊!他自幼家贫,捋槐树花卖点钱,换回笔墨纸张,绘画颜料。蝉蜕也能卖钱,一分钱5个,一毛钱50个,多的时候一早晨可以捡拾到上百个,能卖2毛钱,攥到手里,高兴地心花怒放。


1946年,霍春阳出生于河北清苑县,儿时已显露绘画天份,每逢美术课就跟过节似地,特来精神,卷面上从来都是最好的评语,都是“5分”,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考上大学。


上初中时,他从乡下骑车到保定市看画,单程60里,像风刮过似地,按捺不住心中的急切。古玩店、美术馆、茶馆,凡是有挂画的地方挨家转着看,捧个小本作笔记,可算早期的习作、“临摹”。午饭带个窝窝头,就着盐菜,吃得很香。没钱买水只好接几捧自来水喝。人之喜爱天然地有所侧重,那时特别喜爱齐白石、王雪涛、陈半丁,站在画前百看不厌,力求默记在心。


成才并无捷径可走,唯有勤奋是最大的财富。时间利用率如同海绵里的水,可以一挤再挤。秋天季节,剥下来的玉米须晾晒到屋顶上,要俩人配合,兄在屋顶上拎筐,他在下面装筐。屋外一堆活,屋里一张纸,屋里屋外两边跑。筐装满了,套上挂钩,马上跑进屋里画几笔,听到外面“呱唧”一声筐落地了,赶紧跑出来再接着装。


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。孙其峰因其勤奋而格外看重他,贾广健因其勤奋而非常尊重他,他个人亦因此而陶乎其乐,认为较常人多活了一个人。进城求学之后免不了排队购物,买只烙饼也得排长队,趁此机会掏出小本画一阵,或是温习、背诵小本里记载着的名人警句。学画与学习传统文化并行不悖,以哲学、文学的博大精深养育绘画的种子,在他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嗜好。


每逢集会,他会尽量选择靠近窗户的位置,透过窗棂的格子,观察室外的风景,几十个木格子里就有几十幅构图,树叶翻飞似蝶,屋宇飞檐流金,小景也有大意趣,一经与心性相接,自会有诸多体会。生活中,越是挤出来的时间就越显珍贵,争分夺秒,效率极高,画写生的感觉特别好。


甚至,外出途中也能挤时间,巧妙地利用时间。乘车不用说,车窗外驶过的山形树影,如诗如画,可圈可点。连骑自行车外出也能习画。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举办业余作者创作班,孙先生任课在先,后来由他接班,每小时课时费2块钱还不定发不发。钱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件事的意义,使他乐此不疲,来来回回骑车授课去。途中,一手扶把,一手在空中划来划去,默练腕力、运笔。


 


霍春阳画语录:我是下过笨功夫的人。我是乐学派。早先崇尚豪言壮语,语不惊人死不休,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阶段。先是笔墨,而后过渡到精神。由低级到高级,由量变到质变。画画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,一定要过笔墨关,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。


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把对物象的认识提炼、归纳成一种程式语言,是一种看似简单而极具包容性的艺术;是一种以简单的模式去表现丰富世界、传情达意的高级方式;是一种具有严格的造型观和笔墨讲究的天才艺术。它把对天地万物的理解、对人生世事的理解镕铸在笔墨之中。“画之道,所谓宇宙在乎手者。”“瘦劲方通神”。“一世兰,半世竹”。可见画画这件事的艰难程度。


画画不能空喊养育精神而忽略技巧,要讲笔墨美、造型美和神韵美,三美一体,则为大美。首先要注重临摹,进而发挥想象力。发挥要建立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,扎扎实实而不是空中楼阁。武术里讲九重力量。笔墨的力量也可以分得很细,弹力、张力、爆发力等等。阴阳相生,刚柔相济。艺术上要求有强弱变化,虚实结合。艺术的不二法门便是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,一直往深里去,通过勤学苦练,悟得真谛,取得真经。


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,画到熟时是生时。经过扎实训练,再经名师点拨,达到一定程度,你会明显感到一天一个台阶,“噌噌”地往上走。而一旦解决了造型、技巧,笔墨就会渐趋化境,进而在味道、品格、气韵上下功夫。1991年我和几位朋友到上海办展,朋友们评价说“霍春阳又回来了”。回到传统上来了,我对“收”和“放”的思考,在画上有明显反映。我也走过弯路,有过动摇,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、思考,最终还是决定归于大道,也即传统的轨道。在其中,你照样可以改变,允许变、提倡变,问题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。不几年,又有朋友说,“霍老师你又变了”。是变了。想法变了,性情变了,画,焉能不变。


 


第三章       高人与画


采访中,霍春阳简短地提及母亲,对他学画非常支持,无论儿时还是长大后外出求学,一直牵挂不已。1976年以前,霍春阳跟随孙其峰教授画写生,一画就是六七年时间,从竹子到兰草到各种奇花异卉,多有涉猎。从春暖花开直到盛夏,公园里断不了他手捧画夹的身影,连母亲从乡下专程来看他亦不例外,母亲在公园的树荫下避暑,他则顶着烈日照画不误,皮肤晒得流油一般,多有爆皮,自然躲不过母亲的目光,可她从无劝阻,只管远远地望着,此刻的儿子无疑是她心目中的英雄。


求学天津美院之前他只是喜欢画,背着个画夹到处跑,自制一只小画箱,背着到处跑,见什么画什么。上学之后仍然什么都喜欢,摊子铺得很大,油画、素描、水彩,什么都画。西画也喜欢。国画中的人物、山水、花鸟什么都画,“四君子”就特别喜爱。孙其峰笑说:“你是管么都想吃一口”。孙先生教他画的第一个品种是竹子,从临摹竹谱到写生到成稿,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稳步发展,一笔、两笔、三笔,先生怎样教,他就怎样画。十几年后孙先生说,你不必跟我学画竹子,你的竹子有了自己的面貌,书写性很强。他画的竹子既高雅又不失大众性,平和、随意,不求茂盛繁密,但求品性高洁,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和精神寓含,也可能要在很多年之后,他的竹子才会真正被人理解而得到广泛认可,世所赞颂。


孙其峰学生众多,诲人不倦。他常同学生联袂作画,尤喜同霍春阳合作,笔者就曾拜读过多幅俩人合作的佳作。俩人都擅长画鸟。先生画的麻雀活灵活现,他画鸟则突出写意性,羽毛蓬松,神气都在鸟眼上。那时他得遇孙先生,表态说:“我喜欢画花鸟!”先生道,现在学花鸟没有出路呀,正挨批哪,报纸不是写着吗,是封资修的专利品,地主、资产阶级才喜欢。不过,先生到底还是太爱才了,转而又道:“我给你一个礼拜时间考虑好,你若真下决心,我还是愿意教你。”


哪里要一个礼拜?以他的性格,看准的事立马就定了。


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于国画教研室,孙先生任系主任,他任教研组长,俩人同在一间屋里办公,人称“老亡命徒和小亡命徒”。晚上经常熬夜,教学楼里他们那间屋子里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。中午也从不休息。他的寝室离得近,下班后跑回家捅开蜂窝煤炉子,煮上米饭,再跑回办公室画一阵,卡着点,半小时之后再往家里跑,米饭熟了甚至糊了,咋样都行,三下五除二把饭吃到肚子里,也就半小时,重新返回办公室,开门一看,先生坐在桌案前睡着了,手里还牢牢地抓着毛笔。


还有天津美院的已故教授李智超先生,一句话拨亮一盏智慧之灯,使霍春阳受益无穷。还有天津大儒吴玉如教授,躺在床上同他进行了一番长谈。孙先生早就说过,什么时候咱去拜访一下吴玉如,老先生厉害呀!一直没有机会,也一直在创造机会,吴的学生霍春阳曾一一拜访,到底争取到吴老的接见。


还有南开大学、北京大学的教授们。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对他亦有深刻影响。此时,霍春阳习画由务实转向务虚,由重技巧到重神韵,学习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,读书则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求教则耆宿大贤。在确立学术高度的同时,精神渴求也相应地进入新的空间。


 


霍春阳画语录: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可概括为一个字叫“悟”。中华大地孕育了感觉能力特别强的一个民族,非凡的感悟力总是能将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融为一体,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。伯乐相马看重的是神韵,他认为徒弟九方皋犹胜自己一筹,相马只看两只眼睛,只注意最根本的东西。军事家指挥作战不能靠背诵兵法,而要随机应变……总之,悟性决定一个人的才华。


我是乐学派。乐学的特点就是主动、就是悟,一点就破而且特别专注。有一次李智超先生同孙老师交谈,说了一句话,古往今来,画得好坏不就看那几根笔道道吗?我听了很受启发,茅塞顿开,从此转向对笔墨气力的追求。那时年轻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,正是喜欢纵横气的时候,追求力能扛鼎,用尽全身之力求得爆发来体会笔墨的表现力,在线条的力量上下过大功夫,追求笔道道里的知识量、含金量,冼炼、概括,借天地万物,泄胸中块垒。怎样才能把上下几千年的人生话题融汇到笔道道里?有吐纳肺腑,俯仰天地之气,想法大得很。笔墨境界有一个由外在向内在转化的过程。年少气盛,想说跟前人不一样的话。现在看那时候的作品用力外露,火气十足。但没有那个阶段也不行,很难达到今天的刚柔相济,举重若轻。


跟谁学、学什么?事关大局。生活中总有一些机缘可遇不可求,是冥冥中的特定安排,碰到了就不要错过,意识到了就要积极争取。我能赶时髦,摩托车、照相机,都是挑最新款的买。原装本田125,天津市没几辆,我早早就骑上了,“呼呼呼”地在大街上跑。思想是传统的,生活是现代的。生活方式和绘画习惯可以脱节吗?我在最初的学画阶段也追求时尚,也尝试过现代派,而且听到过一片赞扬声说,霍老师又有笔墨功夫又有现代意识,结合的非常好。好在我自己很清醒,蜻蜓点水,很快就对这个时期的实践产生了怀疑。


中国画强调气脉贯通,点线相连,强弱呼应,是有生命的整体结构。我们能把春夏秋冬稿在一起。西方绘画就不然,他是静止的、割裂的,把一个人分成几个面,恰好与我们相反。我们讲相互关联,点线面相互照应。他们讲几何、平面,抓住一点不及其余。我们讲形象思维,他们讲逻辑思维。我们是在文学基础乃至伦理道德上的发挥,他们的绘画体系则以科学为基石。


我决定到绘画以外的领域寻求滋养。到南开大学读文学史,旁听研究生课程。1987年、89年,又连续两年到北京大学接受函授教育,叫“中西文化比较高级研究班”,聘请的任课导师全是一流中外学者,一天三个讲座,接受尖端信息、尖端理论。课余时间遍访北大、清华、人大、社科院等高等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、学者。听讲座、查资料,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,由此奠定了一生的思想基础和努力方向。经过比较、重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,此乃中国画的依据所在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第四章  哲学与画


我还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位画家像霍春阳这般大谈哲学,对梁漱溟那样的人物推崇备至,拜读梁的著作,听他的讲话录音,心悦诚服,收获大矣,语气里充满崇敬。梁漱溟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“三种模式”:西方文化、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。三种文化造成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:西方人注重物质享受,力求改变环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;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,谋求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;印度人则极为关注人本身,希望实现解脱,追求生命延伸。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,古老的东方文明将再次以其博大精深为世界所瞩目,中国画也恰恰在这个时期有望迎来新的巅峰期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霍春阳画语录:中国早熟,很早就出现了老庄孔孟那样的圣人,他们的思想境界、哲学高峰,后人很难达到,更不要讲什么突破。我们讲了一大堆话,言不及义,一查典籍,圣人早就讲过了,不过片言只语,胜似万语千言。他们的思想体系包罗万象,凡是生活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从他们的论述中找到答案,真是智慧的高山啊!高山仰止啊!北宋名相赵普出身低微,赵匡胤劝他多读点书,赵普处理完公务后总是回家把门一关,取书诵读,次日上朝处理政务十分快捷,令人叹服。后来家人发现他的书箱里其实只有一部书,那便是《论语》,故有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之说。我是在文革结束后听到这则典故,我没读过,感到好奇,就找来读了。这一读不要紧、深感读书就要读这样的书,那里面谈得是真道理。随后又读了《孟子》和老庄的著述,对先哲们的思想、对古老哲学发生了浓厚兴趣,将读书、学画、做人统一起来了。我是在利用前人,不是盲目模仿。学习圣人的思想要为我所用,为着使自己长上翅膀。要善于消化吸收,统一在自己的审美和感受里面,并以此作用于画面,使之看起来很像是传统的,却又是先前所未有的。现在的时尚是大讲发展、创新,往往出于无知,是无渊之水,自生自灭。学生讲“霍老师你是不是太保守了?” 我说对,就是要保持传统,守住根基,先把传承的工作做到家。果真能守住古老文明之精华,就一定能走向事业的光明大道,无论画画还是做什么别的事情,都是这个理。根深方能叶茂。延伸你的神经,拓宽你的思想,开发你的智商,使之很广很广、很大很大、很深很深,一直到毛细血管,全都开发出来,你的能量就有无限大。佛说,一花一世界。何况人,理应是更大的世界,有更大作为。以我的体会,哲学多一分,智慧就长一分,弊病就去一分,丘壑就增一分。


哲学是智慧之母。哲学可以指导绘画。


繁和简是一对矛盾。“八大”选择了简,黄宾虹选择了繁,各有各的审美主张,都是为了表达各自所需要的境界。我要争取比“八大”还要简。一根兰草叶子、一朵花、一只鸟,一笔能说明内心的话就不用两笔,一笔胜似千万笔。我画的竹子三五片叶子,学生数数说一片叶子好几千块钱哪,霍老师怎么越画越简?好多人给我提意见。对此,我经过深思熟虑,也就一意孤行。我选择“简”,其实也就选择了“难”,选择了一个很高的标准。凝炼为简、冲和为简、概括为简、金字塔的尖端为简,生活中所有高级的事情都是单纯的简约的。小人物废话连篇,大人物金口玉言。释迦牟尼端坐在菩提树下,不发一言,而思想却遨游宇宙。


艺术不能刻意追求个性,越求越不真、越做作。风格是在绘画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,是其艺术天赋的自觉流露,而不能人为编织。艺术应该提倡淡化个性,崇尚中正,反对怪异。“怪异”也即对中华文明的逆反,是短暂的、瞬间的、没有生命力的。在西方看来,你只学了人家的皮毛,不伦不类而毫无价值。在国内也难以赢得读者的普遍认可而注定昙花一现。这样的所谓“个性”和“风格”有什么意义呢?个性存在文野之分,笔墨的意义取决于它的含金量,也即应有的艺术境界,而这种境界一定存在于共性之中,符合事物的一般规律,是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理性的积极唱合,才能引起读者共鸣。绘画作为个体劳动,决非孤立、单一的社会现象,而是人类文明在一定阶段上的形象反映,文明越是发达,绘画越是繁荣。绘画离不开社会也即离不开共性。越是善于容纳共性,个性也才越是博大、沉厚,也才越有价值。个性趋向分裂而共性强调归一;个性以我为中心而共性提倡与众生同在,与天地为伍;个性导致自我封闭、孤芳自赏,共性则提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万事万物,淡化名利,物我两忘。


再就是动和静的关系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不一定做得到,也决非最高明。秀才不出门,便知天下事,岂不更好?读书不在多,在乎“精”和“悟”。笔墨不在多,在乎内涵、神韵。前面谈过,我年轻时曾苦练用笔、发力,语不惊人死不休,狂气得很。后来通过读书学习,与圣贤对话,加之年龄渐长,心态就静多了,画风也随之沉静下来,我听过静空法师的录音《清言集》,很受启发。佛学同儒家、道家的学问交织在一起,引导你无为、向善、冲和,“无异言而生清净心”。我开始由衷地喜欢质朴、沉静,喜欢高古之气,喜欢沈周、钱选、吴稹、文同,喜欢宋画和元画,喜欢安详和从容。在我看来,启功的山水不在陆俨少之下,因为更沉静、更安详、更疏远,静静地流入人的心田。


 


第五章     心性与画


于是,我们看到了当代花鸟画名家霍春阳已然成熟的绘画风格:文气、安详、简约、静谧。他的人风风火火,他的画疏疏淡淡,恰成两个极端却又统一在一条主线下,也即“心性”。他亮闪闪的眼神告诉我,他是位心气极高的人。他那大步流星的步频告诉我,他还有很长的里程急欲跋涉。


画也好、话也罢,都是心性的外在表现、自然流露。歌德讲过,“大胆的见解好比下棋时有悖常规的棋子,它可能被吃掉,但它是胜局的起点。”霍春阳的胆识可有足够根据?画,已经招致过非议,话,就不要再说了吧?在一次高层座谈会上,主持者点名要他发言,到底还是不吐不快,和盘托出:笔墨当随时代,错!笔墨应是超时空的甚至是超阶级的才有永恒之美;过分强调个性化,掩盖了笔墨上的不断弱化;艺术不应妄谈发展,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,谈什么创新发展?事非不明,发展什么?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,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。我就不打出来,而是一直往里打,打到最深处、最广处……


结果,他在那最深处饱览沃看,取其精华,同时也发现问题了,对一直喜欢的某些大家的作品产生疑问了,能挑出缺点了。不仅仅是凭感觉,而是在理论上发现了问题、弱点,以此为鉴,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,越发增加了自信。


 


霍春阳画语录:画画的人不仅要有天赋、才华,更要真诚,画你的真情实感,画你的内心向往。我向往质朴、单纯。我喜爱画“四君子”,因其与心性相通,最能激发我的情感。我画得是人格化的竹子、人格化的兰草,将其作为人来画,画出人的品格,崇尚君子之风。我也喜欢画鸟,人称“霍家鸟”。我画小鸟不画大鸟,画傻鸟、不吭声的鸟,因为小鸟、傻鸟更稚气、更质朴,看似傻乎乎的,但是两眼有神,说明志存高远。那怕一只小鸟,也与心性相通,都是要表达特定的审美和追求。我追求高手眼,养胸智,游于艺而又不失哲学凭持,勇于面对文化的承担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版权所有 北京得和乐画廊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www.peaceart.com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